【新春走基层】一个监狱民警的三十年坚守
2025-01-18 14:10:12 来源:中国政廉网
编辑:闫乃军 浏览量:936012
中国政廉网黑龙江讯:2025年1月16日,黑龙江省七台河监狱病犯监区的值班室里,挂钟指向凌晨0:30,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除夕夜的宁静。“苏监区长,刘某突发脑出血,情况危急!”电话那头,值班民警的声音透着焦急。“我这就过去。“病犯监区监区长苏久明放下电话,顾不上擦拭额头的虚汗。此时他正发着39度的高烧,但危急时刻,这位58岁的老警察顾不上许多。这一幕,是苏久明工作的缩影。自1988年参加工作,三十多年来,他扎根基层一线,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这个特殊群体。
八小时之外处于备勤状态
“滴滴滴……”又一个深夜,苏久明的手机铃声响起。这部永不关机的手机,见证了苏久明在监区一线三十多年的坚守。
“8小时之外备勤,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说这话时,苏久明正在翻看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。密密麻麻的记录里,有每天的巡查情况,有病犯的用药变化,更有他对每个特殊情况的详细分析。
1988年参加工作后,苏久明就一直扎根基层一线。2022年4月,组织把最具挑战性的病犯监区监区长岗位交给他。从那时起,他就成了这里300多名失去自由又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的“守护者”。
面对监区里众多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服刑人员,这位被省监狱管理局记三等功的“老干警”选择迎难而上。
“那段时间,苏监区长带着我们一起没黑没白地梳理工作难点,大家熬够呛。”副监区长徐识说,“光是完善应急预案,我们就开了整整一周的会。”为了尽快摸清底数,苏久明带领攻坚小组,对全监区进行了地毯式排查。他要求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制度,详细记录每位服刑人员的病情、用药和心理状况。
新冠疫情期间,面对特殊群体的防控难题,苏久明带领监区民警攻坚克难,严格落实防控措施,加强医疗保障,实现了“零感染”目标,确保了监区安全稳定。在他的带领下,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逐步建立:突发疾病就医绿色通道、重症病例24小时巡查制度、病情分级管理办法……每一项制度都来自实践,都经过反复论证。
“最难的是和他们沟通。”谈起工作体会,苏久明说,“他们失去自由又饱受病痛,内心特别敏感。我们必须用心倾听,用情化解。”就这样,他带领监区民警一步步打开了病犯的心结,推动各项改造工作步入正轨。在他的带领下,病犯监区连续多年实现“四无”目标。2024年3月,他又一次被荣立三等功。
犯人心中的“知心大哥“
每天清晨,苏久明总是第一个到达病犯监区。这是他雷打不动的日常——每天从三楼到四楼,每个监室都要仔细查看,践行着“每屋必进、每人必问”的工作作风。
“三楼左侧第一间,有几位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病犯,要重点看护。”他一边走一边介绍,“四楼右侧的监室,住着几位高血压病人,血压记录本要每天检查。”“老张,今天感觉怎么样?”走进一间监舍,苏久明轻声问道。
“血压比昨天稳定多了。”躺在病床上的张某答道。“那就好,要坚持按时吃药。”他仔细翻看床头的血压记录本,又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。“苏监区长这样的工作状态,一天都不会落下。”分监区长刘佳铭介绍说,“每天早查、午查、晚查,雷打不动。最让我们佩服的是,他能记住每个病犯的具体情况。”“苏监区长是我们监区公认的‘知心大哥’!”监区民警张树玉说,
“对待犯人他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,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发自内心地教育犯人、关心犯人。”
2023年夏天,一位重症病犯突发心脏病。当时正值深夜,苏久明接到电话后,立即赶到现场,为送医赢得了宝贵时间。这样的场景,在病犯监区并不罕见。
2024年大年初一的深夜,犯人刘某突发脑出血,苏久明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“当时情况很危急,必须立即手术。”值班民警回忆说,“苏监区长一边协调医院开通绿色通道,一边联系家属办理手续。那天晚上,他在医院守到天亮,直到确认刘某脱离危险才离开。”
“在这个岗位上,你就要做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。”事后,苏久明这样说,“关键时刻,我们就是他们的主心骨,要敢于负责和担当。”人最怕失去什么?健康和自由。而苏久明每日面对的,正是一群同时失去自由和健康的罪犯。他们的内心无比脆弱,任何细微的负面事情,都极有可能成为那根触发他们心理防线全面崩塌的导火索。“在这个岗位上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,但必须时刻准备着。”这是苏久明常说的一句话。为确保突发情况时能第一时间处置,他和值班民警一起建立了应急处置预案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。
每一个犯人都值得尊重,“在法律框架内,我们要给每个真心悔改的人重新做人的机会。”这是苏久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这也是他工作的准则。
2023年春天,重度脑梗病犯李某的情况牵动着苏久明的心。“他的病情在持续恶化,言语表达和行动都很困难。”回忆起当时的情况,苏久明说,“经过认真评估,他符合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条件,但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。”为了推动这项工作,苏久明多次召开监区民经会议研究部署。“只要程序合法、条件符合,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尊重,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。”在他的带领下,经过严格审核,李某最终获得假释。临走那天,李某握着苏久明的手,眼含热泪,深深鞠了一躬……
对于长期卧床的重症病犯王某,苏久明更是倾注了特别的关爱。由于严重脑梗,王某失去行动能力,常年卧床,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。发现这一情况后,苏久明立即组建专项小组,要求带班领导每天深入监舍,做好心理疏导和生活照料。在苏久明和监区民警的悉心照料下,王某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。“说实话,和他们打交道久了,就会理解那份无助和脆弱。”谈起工作体会,苏久明说,“我们不仅要管理和控制他们,更要给他们信心和希望。”正是这样的理念,让他成为病犯们心中的“知心大哥“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佩。
【采访手记】
寒冬,笔者踏进七台河监狱病犯监区的那一刻,第一个感受不是冷,而是暖。这份暖意,来自苏久明和监区民警用心浇灌的点点星火。跟随苏久明的脚步,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。在这里,高墙内外,不仅是自由与禁锢的界限,更是希望与绝望的分水岭。而他,就像一座桥,用责任与担当,搭建起生命的渡口。每一次巡查,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;每一次守护,都是一次生命的接力。最让我动容的是他眼里的光。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温润,是一种直面生死后的笃定。当他说“生命面前人人平等”时,我读懂了什么是大爱无疆;当他说“既然组织把担子交给我,我就要扛好”时,我领悟了什么是初心如磐。在这个特殊的角落,苏久明用行动诠释着“生命至上”的真谛。他像一盏灯,照亮了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希望之路;他似一泓泉,滋润着每一个被病痛折磨的心灵。这里的故事,不只是关于惩戒与改造,更是关于救赎与重生。
(文/张广伟 陆铁男,图/莫贵起)
- 上一篇:河南新乡:凤泉区召开区委书记专题会议 听取四届区委第八轮巡察暨第三轮巡察 村(社区)工作情况
- 下一篇:没有了!